如何增收致富?这三个张湾人的故事,您不要错过...

时间:2020-06-22 16:31 来源: 张湾发布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张湾区积极引导群众自力更生,很多贫困户在脱贫致富道路上,敢想、敢干、敢拼,凭自己的韧劲和不言弃精神,树起一面面脱贫致富带头旗,获得了当地群众的称赞和认可。今天,为您讲述3户脱贫户的奋斗故事

陈金花:“脱贫一姐”种菜养鸡干劲足

QQ截图20200622163300

今年40岁的陈金花是方滩乡文武沟村4组村民,她与丈夫孔令文都是勤劳本分的农民。但因家中老人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吃药、住院是家常便饭,两个孩子还在上学,沉重的经济负担一直让夫妻俩一筹莫展,生活质量也是每况愈下。2014年,经过精准识别,一家人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为照顾老人小孩,陈金花夫妻二人一直靠在家种菜养鸡养家糊口,但因缺乏资金、技术,规模小,也卖不出好价钱,生活依然贫困,后来依靠政府相关帮扶政策支持,努力学习规模养殖技术,开始改良品种,扩大规模。

“最开始,我们全家都在家种地,只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后来,在乡村干部的帮助下,我们去参加了蛋鸡养殖的技术培训,摸索出了一条开办蛋鸡养殖场的路子,才实现了脱贫致富。”陈金花说。

她给大家算了一笔账,2016年筹备蛋鸡养殖,建设了一间600㎡的彩钢棚养殖场,添加全自动化饲养设备和清粪环保设备要花费数万元,前期总投入在20万左右。养了5000只鸡,一个月的饲料费用就要4万多元,前两年一共支出30余万元,现今日产鸡蛋在3000枚以上,这一项月收入就在5万元左右。同时,她还主动学习驾驶技术,协助村里搞建设。

夫妻二人分工明确,孔令文负责销售鲜鸡、买饲料,陈金花负责捡鸡蛋、喂养、清理鸡舍及打防疫,还要照料老人孩子。能干的她成了文武沟村有名的“脱贫一姐”,帮助了10多名邻居在养殖场就业。

年初的疫情,全村封闭,乡亲们买菜非常困难,陈金花了解到这一情况,主动联系村委会,把自家鸡蛋和200多斤的新鲜蔬菜无偿捐赠出去。

“党和政府帮了咱这么多,现在他们遇到了困难,我也想尽一份力。我们帮不了什么大忙,只能送点自家的鸡蛋、蔬菜表达我们的感谢。”谈及捐赠一事,陈金花摆摆手,一脸的云淡风轻,腼腆地对说:“现在老人吃药住院、孩子上学国家也都给补贴,自己花不了多少钱,再加上卖菜收入和其它各项补助,已经很好了。去年底我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希望能早日加入党组织,带动更多的乡亲致富!”

今年5月,陈金花家庭在张湾区委宣传部、张湾区妇联联合开展的最美家庭评选中,被评为“车都最美家庭”。

徐虎:养蜂扶贫酿造甜蜜生活

QQ截图20200622163340

炎炎夏日,在花果街道茶店村,沿着山间弯曲小道,耳旁不时响起蜜蜂飞过的嗡嗡声,走不远就到了一家农户的养蜂小院。

这位正在安装蜂蜜箱子的小伙叫徐虎,家住花果街道茶店村,这批蜂箱就是网购回来,准备给蜜蜂分箱时用,虽说是网购的蜂箱,但买回来后,他就将蜂箱的入口改小了,这样就能更好的保护中华蜜蜂免受天敌胡峰的伤害,谈起养殖中华蜜蜂徐虎说的头头是道,可在三年前自己还在厂里打工,养蜂可以说还是门外汉,受国家扶贫政策扶持徐虎开始养了15箱中华蜜蜂,结果第一年就有几箱蜜蜂飞逃了。

“最开始养的时候,飞逃了感觉好心疼啊,本来就那几箱然后飞逃一箱。”徐虎说,自己慢慢找原因或者找师傅问,自己再慢慢总结经验,慢慢总结以后,后期飞逃的也少了。

徐虎的父亲双腿残疾,母亲在家务农,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的重担都落到了29岁的徐虎身上。花果街道茶店村附近山场较大,一年四季都有花开, 有着优质的蜜源。徐虎就决定依托家乡资源大干一场,全心全意的投入养蜂事业。搬迁后老屋门口都摆放着四五十箱蜂蜜,对面的山坡还有几十箱,徐虎每天都会往返这几个养殖点,照看着这些“宝贝”,即使偶尔被蜜蜂蜇了他也觉得开心。

由于爱学习,肯吃苦,加上当地技术和资金的扶持,徐虎蜜蜂养殖发展的越来越好,一箱变两箱,蜜蜂在快速繁殖的同时,也给他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去年大概卖了一千斤左右,收入有五六万块钱,收入基本上我们家就算可以脱贫了,养蜜蜂以后我对以后的生活更加充满信心了。”徐虎说道。  

脱贫后的徐虎还想扩大养殖规模,依托山场的花期生产不同口感的蜂蜜,并注册自己商标,带动身边的村民增加收入。

李玉梅:精准扶贫帮我走出困境

QQ截图20200622163425

张湾区柏林镇柏林村村民李玉梅一家曾经是欠账几十万元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通过精准扶贫,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还实现了稳定增收脱贫。

李玉梅一家原本是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夫妻二人和两个可爱的女儿。可是天有不测风云,2004年李玉梅的丈夫被检查出甲状腺癌,手术花去家里多年积蓄,2012年,不幸又降临到这个家庭,正在上大学的大女儿被查出白血病,虽借钱花费五十多万元救治,可依然没能挽回女儿的生命。

2014年,李玉梅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扶贫政策,村里帮她家建起了两个蔬菜大棚,并由原来的单一种菜,改为春季育苗,卖种苗,春后种菜。村里还派来技术员在育苗技术上给予指导。

“开始苗子好黄,黄的损失三分之一,有七八万棵苗子都没得用了。”李玉梅说,后来他们指导之后呢,就没得那个现象了,好多了,每年要多个三四万块钱的收入。  

收入增加了,一家人经济困难得到缓解,而2015年李玉梅二女儿考上大学,生活费、学费又是一笔开支,家里生产、生活又遇到困难,这时,四万多元的贴息贷款解决了李玉梅的燃眉之急。  

如今,通过育苗、种菜,李玉梅一家先后还清了为大女儿治病欠下的四十多万元债务,每年收入六万多元,实现了稳定增收脱贫。  

“我们的菜呀、苗子也越种越好了,日子也越过越好了!”李玉梅说。

编辑:董满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