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通讯员 谭陈泽西) 近年来,房县文化和旅游局不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构建体系、拓展载体、智慧赋能上下功夫,积极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房县文旅样本,形成了涉旅纠纷化解“三字诀”工作法,呈现出投诉、举报、舆情数量持续下降,旅游人数、旅游收入、游客满意度不断攀升的“三降三升”良好局面,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让新时代“枫桥经验”为“两山驿站•诗酒美城”建设加速赋能。
一、在“调”字上聚力,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
一是“行政+司法”联动提质增效。创新投诉处理机制暨“行政+司法”旅游纠纷诉前调解模式,依托“房县文旅法庭”,为涉旅纠纷矛盾双方提供投诉受理、溯源调查、法律咨询、诉求评估等直至达成和解的一站式服务,依托人民法院在线调解平台提供“指尖上的诉讼”服务,打造调处解纷的“绿色快速通道”,2022年以来,在诉前共化解涉旅游纠纷74起,调解成功率为90%以上。
二是“景区+法治驿站”共融共促。在热门景区西关印象、野人(洞)谷等地100米范围建立旅游纠纷调解中心,设立文旅法庭法官工作室,在青峰大裂谷、白鹤湾田园综合体等地分别建立“微调解室”,在各景点张贴旅游调解热线宣传牌500余张,方便旅客就近就地快速调解,实现“纠纷不隔夜,行程不耽误”。
三是“专业调解+群众”优势互补。定期召开房县文旅行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席会议,新聘任专职调解员、律师、法律明白人等13人组成涉旅调解人才库,评定星级调解员。为避免游客产生“地方保护主义”的误解,当事人可在调解人才库中自主选择调解员,确保公平公正。强化群众感知,鼓励德高望重的乡贤、热心公益的商户、旅游服务质量监督官等积极上报旅游纠纷,确保发现在早、化解在小。
二、在“治”字上加力, 创新源头治理新模式。
一是“望闻问切”找病因。制定涉旅投诉“四步诊疗法”,接诉后首问首接责任人快速到达现场,通过“望”情绪波动,“闻”诉求表达,“问”矛盾症结,“切”证据脉搏,调度调解力量,多方调查取证,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一般涉旅纠纷平均处理时长降至2小时,做到投诉“小事不出店”“大事不出景区”。
二是“对症下药”医顽疾。定期梳理月度、季度、全年旅游投诉情况,发布典型案例20余个,邀请市、县人大代表、法官走进景区,与企业共同复盘研判投诉成因,点对点制定防范措施。构建“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管住风险”执法新机制,以投诉反映的旅游行业突出问题为导向,落实“预约式”检查指导服务,多部门联合包联帮扶企业整改,分类施策,靶向治疗,推动旅游市场良性发展。
三是“义务问诊”防未病。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提供“送法上门”服务,与旅游企业建立“月交流、季沟通、年联动”服务质量提升座谈制度,及时了解一线市场动态,传达旅游行业前沿法律法规知识,结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中国旅游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法治套圈”“糖画普法”等互动游戏17场,构建“普法+旅游”场景,有效将旅游流量转化为普法效能。
三、在“促”字上提力,激活质效提升新动能。
一是以“信用”为牵引。突出“信用惠民”主题,开展“信易游”“信易阅”应用场景建设,引导各大景区、旅行社对激励对象提供购票优惠、优先讲解、先游后付等“绿色通道”服务。组织道德模范、十堰好人等守信模范分批前往各景区参观,对诉调处理流程提出建议。向全县文旅企业发出“诚实经营、守信服务”倡议书,引导企业向社会做出诚信承诺,促进行业诚信自律意识显著提升。
二是以“机制”为支撑。联合县人民法院制定《关于建立旅游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旅游纠纷诉调对接机制。完善“四早”预警机制,针对重大节假日、“黄酒文化月”旅游高峰期,实行纠纷化解“早研判、早部署、早检查、早处置”工作机制。健全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机制,消费者通过手机扫码对商户诚信经营、服务质量、态度等进行“码上评价”,邀请群众填写归集整理问卷1000余份,运用DeepSeek大模型整合不同渠道的数据,动态分析市场,识别潜在风险,促进旅游服务质量显著提升。
三是以“服务”为保障。因时制宜灵活转变“节日我在岗”服务模式,群众出游高峰时段在“双野”景区、高速路口设置旅游便民服务岗,组织志愿者、调解员开展接待礼仪、心理疏导、医疗急救等处诉业务知识和应急救助岗前培训,提供景区推荐、秩序维护、纠纷化解等“一揽子”便民服务,发放各类宣传册5000余份,促进旅游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投诉热线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更是能力作风的“试金石”。下一步,房县文化和旅游局将以更暖心的服务、更快捷的调处、更务实的作风,以旅游纠纷化解“小切口”服务四海宾客“大幸福”,竭力守护游客心中的诗酒远方!
编辑:郭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