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名医 到人医|朱建勇:在衰竭的肺泡上“排爆”

时间:2025-08-29 15:00 来源:十堰广电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十堰广电讯(通讯员 仁医)在十堰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中心的走廊上,他是步履匆匆的诊疗者,穿梭于病房与诊室之间;在疑难病例的讨论会上,他是目光如炬的研判者,从细微处捕捉疾病线索;在患者与家属的期盼中,他是温暖坚定的守护者,用二十余载坚守托举生命希望。他就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朱建勇——以一双“火眼金睛”洞见病源,以一颗“永不言弃”的医者仁心,守护着每一位患者的呼吸节律,在呼吸之间书写着当代医者的担当与情怀。

IMG_4928

半小时“生死竞速”改写生命结局

2021年一个普通的早晨,朱建勇照例带着团队查房。64岁的李先生因“肺炎”转入,正当其他医生准备按常规方案治疗时,正要离开的朱建勇突然驻足:“李先生,您刚才从卫生间走回来时,怎么特别喘?”正是这个细微的观察,成了挽救患者性命的关键。朱建勇立即安排急诊肺血管CT检查,结果让所有人震惊,患者双下肢血栓已经延伸至髂静脉,引发大面积肺栓塞。从发现疑点到明确诊断,只用了不到半个小时。

“肺栓塞死亡率极高,晚半小时结果可能完全不同。”事后,朱建勇提起这个病例,仍觉后怕。而这样的故事,在他的行医生涯中数不胜数。

40岁的王某因咯血辗转多家医院,均被诊断为“肺炎出血”,建议止血治疗。但朱建勇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若为肺梗死,盲目止血会加重病情,可能需要抗凝!”后续检查证实了他的判断,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朱建勇的“火眼金睛”并非天赋。早年放射科工作经历,让他练就精准解读影像的硬本领;二十余年临床中,更让他积累了丰富的诊断经验。他把每个病例都当作“教材”,从患者“走路喘”、指标异常等细微之处中揪出致病关键。“朱主任总能发现我们忽略的细节。”科室年轻医生说。

“疾病不会藏起所有痕迹,只是需要我们多一分细心、多一点较真。”这是朱建勇常说的话,而他的“火眼金睛”,正是在这份“细心”与“较真”中练就。

“每位患者都应该得到最好的治疗”

“只要还有一丝希望,我们就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作为医生就应该胆大心细,敢于担责。”这是他行医多年的座右铭。

2025年2月13日14时,一名89岁高龄男性患者因进食后突发呼吸困难,被紧急送至十堰市人民医院急诊科。该患者长期居住养老院,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脊柱畸形等多种基础疾病,此次因气管内异物接近完全堵塞,濒临窒息。

据急诊科接诊医生回忆,患者送院时呼吸极度困难,口唇紫绀,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最低达50%。急诊完善胸部CT显示其气管内有一块体积较大的异物,导致气道近乎完全阻塞,随时可能引发窒息。

患者被紧急转入呼吸重症监护室,在麻醉科全程监护下,朱建勇主任带领团队拟实施硬镜下异物取出术,但发现患者脊椎畸形,脖子僵直,遂调整为气管插管支气管镜下异物取出。术中异物因组织太大难以整体取出,团队果断采用气管内异物切割后,钳夹、冷冻固定残渣,分次清理,最终用时33分钟彻底解除气道梗阻。术后,患者呼吸困难即刻缓解,血氧饱和度回升至正常水平,老人2天后康复出院。

这样的奇迹在朱建勇的治疗中不是个例。102岁的李奶奶、93岁的江爷爷、和同样93岁的郑奶奶......这些超高龄患者都在他的精心治疗下重获健康。“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每位患者都应该得到最好的治疗。”这是朱建勇的信念,也是他行医的准则。

IMG_4927

打造呼吸疾病诊疗“区域高地”

作为学科带头人,朱建勇深知“一枝独秀不是春”的道理。诊疗工作之余,他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

在他的带领下,十堰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区域医疗中心。科室年门诊量近3万人次,年出院病人近5000人次,已成为鄂西北地区规模庞大、技术实力获得广泛认可的呼吸疾病诊疗中心。

为了让更多患者受益,朱建勇还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与对外合作,主持开展的“大容量尘肺灌洗”“呼吸内镜介入”“内科胸腔镜下胸膜疾病诊疗”等多项业务达到省内先进水平。除了临床工作,朱建勇还积极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近年来,他主持省、市级科研项目多项,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SCI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同时,作为湖北医药学院第三临床学院《诊断学》教研室主任,他精心培养着下一代医学人才。

24小时在线的“呼吸守夜人”

从医二十余年,朱建勇始终坚守在临床第一线。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他的办公室总是最后一个熄灯,经常为了研究疑难病例废寝忘食。在他看来,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呼吸是生命最基础的节律,能守护好患者的每一口呼吸,就是医者最大的价值。”

如今,朱建勇依然每天穿梭在门诊、病房和ICU之间。他用专业和智慧破解一个个医学难题,用仁爱和坚守温暖每一位患者。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代医者的担当与情怀,看到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深刻内涵。

编辑:林静娴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