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他们获颁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章

时间:2025-08-29 20:25 来源:长江日报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武汉一批抗战老战士、老同志相继收到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这些老人年近或者过百岁,最年长的108岁。他们是国家的英雄、民族的脊梁、胜利的见证者。长江日报记者近日走访了几位抗战老战士,近距离感受他们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传承抗战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6d796c7fc1c699a7a83e4ab857dcac9c

“‘允一’是我母亲在入党时自己改的名字,表示‘一生只允诺一个信仰,就是共产主义’。”谈起母亲,百岁老红军张允一的女儿张延平满是骄傲。

1918年,张允一出生于河南杞县一个败落的大家庭。在父亲的传统意识里,女儿顶多读完小学就可以了,但张允一的母亲不想女儿重复自己“整天围着锅台转”的命运,她希望女儿自立自强,学习文化知识,于是利用晚上纺纱织布,赚钱供张允一上学。

这也间接促成了张允一的革命人生。1935年,17岁的张允一正在开封女师读书,“一二·九”运动爆发,她被推选为学校抗日后援会主席,带领同学们走上街头,散发传单,演街头剧,宣传救亡图存。“在学生集会上,她经常登台演讲,还上街演《雷雨》,反串鲁大海,我母亲一辈子都是这样英姿飒爽的形象。”张延平说。

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青年抗日救国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在开封成立队部,追求进步的张允一成为其中一员并迅速成长。1937年1月,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就是在此时,她将名字“张国媛”改为“张允一”。

1938年至1945年,她参加新四军,在河南、湖北地区开展抗日活动,其间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毕业后,张允一留校任教。谈起在延安的这段经历,张允一最难忘的是老红军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激励她一路前行。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张允一积极投身工业战线,先后在湖北省总工会和湖北省经委工作。后来,她主动请缨到基层锻炼,到武汉裕华纱厂任党委书记。她保持着革命战争年代的传统作风,长期住在集体宿舍,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曾三次到裕华纱厂视察。当时,纱厂是湖北轻工战线的一面旗帜,作为厂党委书记,张允一曾三次陪同毛主席视察。

张允一家里堆满了各类报刊,女儿说母亲90多岁时还每天坚持看报、看电视,了解时事,她总说“人老,思想不能老”,在张允一看来,只有将祖国和世界的大事装在心里,把自身和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才会感到幸福。

(长江日报记者李慧紫 通讯员岳巍 王元宁)

a1f591861041fbeb37f669caa93df59d

8月21日,湖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开展走访慰问抗战老战士活动,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送到住在武汉市硚口区的邹崇芬老人家中。

邹崇芬老人已是105岁高龄,抗日战争期间,他是部队的防毒专业技术军官。

邹崇芬于1920年3月出生,老家在湖北省汉川市。1937年8月,日机轰炸武汉时,17岁的他正在武汉读高中。目睹学校和家园被日本侵略者炸毁、同胞流离失所悲惨景象的他,萌生投笔从戎想法。

1938年5月,邹崇芬在武汉街头看到黄埔军校招收国防技术军官的招生公告后,毅然报考该校。最终,他如愿以偿实现从军梦,成为黄埔军校15期泸州本校独立第一大队防化科学员。他也因此成长为我国首批防毒专业技术军官之一。

1940年4月,从黄埔军校毕业后,邹崇芬立即投入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中。

“二战期间,国际公约规定不允许交战各方使用生化武器。但日本侵略者却冒天下之大不韪,多次在中国使用生化武器。”邹崇芬说,他先后在洞庭湖防区、长江防御区及第六战区干训团担任教官,帮助部队培训防毒专业技术人员,协助部队执行防生化武器任务。

据了解,在抗战期间,邹崇芬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在日军战机的一次轰炸中,与他同行的12人中有11人不幸牺牲。在另一次行军途中,他和战友遭到日机轰炸扫射,险些遇难。

1945年8月的一个下午,邹崇芬和战友获悉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的消息后,均高兴得手舞足蹈。

邹崇芬说:“我一生没有做过什么大事,但值得欣慰的是,我参加了抗战,尽了保家卫国职责。我经常教育孩子们,要永远记住自己是中国人,要爱自己的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轻人应该永远勿忘国耻,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工作,拼搏进取,用实际行动报效国家。”

(长江日报记者陈其雄 通讯员张炜)

afc261b15a6f127c4578e55f8d2ffa40

8月21日,湖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开展走访慰问抗战老战士活动,向居住在武汉市安度晚年的抗战老战士李颂卓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并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送到他手中。

记者通过采访获悉,已105岁高龄的李颂卓老人居住在武汉市汉阳区。抗日战争期间,他是负责操作探照灯搜索敌机的照空兵,还曾在中国远征军服役,曾随部队开赴缅甸打击日军。

记者了解到,李颂卓是民革党员,出生于1920年,老家在湖北省汉川市。1938年3月,受具有先进思想父亲的影响,他立志救民族于危难之中,报名参军,在中央防空学校第八分队任照空兵。当时,他是操仪手,负责在晚上操作探照灯探测敌机的飞行轨迹,为我方高炮部队射击敌机收集信息、指示目标。他随部队参加了抗日战争中的武汉保卫战、南岳保卫战。后来,通过严格的筛选和考核后,李颂卓被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录取,成为黄埔军校17期学员,接受了较为系统的军政训练。

1942年,李颂卓从黄埔军校第七分校毕业后留校学习了一年时间的英语,为参加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做准备。1945年初,他参加中国远征军,被编入青年远征军204师服役,与战友一起从当时四川的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出发,徒步行军至云南昆明,然后乘飞机抵达缅甸密支那,参加打击日军残部的战斗。

抗战胜利后,李颂卓在广州从部队转业,回到地方工作。他在武汉的工厂工作到退休,退休后,他曾在武汉第十四中学任英语教师。

李颂卓说:“我希望年轻人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

(长江日报记者陈其雄 通讯员张炜)

9bc6959b23c4ac3f5cd9634732999ca0

8月24日,17岁少年王家宬走进华润武钢总医院综合医疗科病房,为百岁抗战老战士郭满昌戴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老人颤抖着抬起右手敬礼。这枚熠熠生辉的纪念章,与老人胸前的人民功臣纪念章、渡江胜利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等8枚纪念章,一起见证着老人烽火岁月的无上荣光。

少年与老人结识于2022年5月,热爱历史的王家宬得知母亲工作的科室病房来了一位抗战老英雄,便经常利用周末来到医院,听老人讲抗战故事,与老人互赠书籍,两人逐渐成为无话不说的忘年交。

少年从老人和家属口中得知,郭满昌1926年出生在河南,十几岁时成为地方抗日武工队的“新兵蛋子”。在攻打新乡陶村日伪炮楼战斗中,郭满昌主动请缨,连续三天赶着羊群在炮楼附近侦察,把敌人的岗哨位置、火力点摸得一清二楚。总攻那夜,郭满昌拿着大刀奋勇冲锋,杀敌立功。此后,郭满昌随部队转战11个省,这个放羊出身的战士成长为屡立战功的猛将。1952年在抗美援朝进攻391高地战斗中,郭满昌头部、腰部、左耳三处负伤,并因伤致残。

“你们用生命守护山河,我们要用行动传承精神。历史并非只是书本上的文字,还是一代人的青春与牺牲,要让更多同龄人听见历史的回声,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接续传承。”受郭老事迹感召,王家宬在学习之余,手绘还原前线奋战场景的文化衫送给郭老,并将郭老的故事写进作文《百年烟雨忆红船》,文章在校刊上发表,推动红色故事在校园传播。

据了解,郭满昌194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历经大小战役百余次,荣立一等功两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被评定为一等战斗英雄、一等功臣。郭老退休后,热心参加武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活动,走进学校讲红色故事,他的事迹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钢城青少年,连续20多年被评为“武钢五好老干部”。

(长江日报记者关馨 余丹夏 通讯员王媛媛 李国甫)

36dc16f75b6fb008d0d2a79a8df711e5

在武汉市汉阳区一栋老居民楼里,99岁的王耕田老人依然保持着每天读书看报的习惯,他的记忆力和听力已不如从前,但目光依然矍铄,通过报纸的字里行间,时刻关注着国家发展。

王耕田出生于1926年12月,对日寇烧杀抢掠的罪行有着切肤之痛,深深懂得“没有国安,何来家安”的道理。1944年1月,18岁的王耕田参加革命工作,在党组织开办的扫盲班当教员。1945年4月,他在党组织安排下到山东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在此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王耕田回忆,在抗大的日子里,他们学习马列主义,训练打日本鬼子的本领,“科目包括射击、投弹、拼刺刀”。

1945年末,王耕田从抗大毕业后前往东北,在部队里担任机要员,任务是翻译电报。当时,日本已宣布无条件投降,但革命形势依旧错综复杂。王耕田坚守在隐秘而关键的岗位上,确保了通讯联络的准确畅通,为肃清日寇残余力量、巩固抗战胜利果实做出突出贡献。1947年,他在四野松江军区哈东分区、独立二师战斗中立功一次,为革命生涯添上光荣一笔。

1953年12月,王耕田转业到地方后,从工厂基层到机关大院,从普通职工走上领导岗位,但无论岗位如何变迁,他始终保持着廉洁自守、艰苦朴素的本色。儿子王举辉回忆,父亲从未以权力为自己或子女谋取过任何利益。

1976年,王举辉刚满16岁,王耕田就送他入伍。父亲告诉他:“部队是个大熔炉,一定要到部队去锻炼。”王举辉这一待就是16年,一直到1992年才转业,并多次立功受奖。

“有一次通讯中断,足足两个月时间音讯全无,父母担忧不已,直到一封喜报被送到家里,父亲用牛皮纸信封小心收藏,一直到我转业的时候,才郑重地交给我保管。”王举辉说,父亲讷于言辞,这些珍惜荣誉、重视家风的细节,体现了他对子女深沉的爱和家国一体的价值观。

“没有国安,何来家安。”王举辉说,父亲常说的这句话,还有他融于血脉的家国情怀,已成为王家代代相传的精神基因,诠释着个人命运与国家休戚与共的深刻联系。

(长江日报记者杨娟娟 通讯员岳巍 王元宁)

3e17ba2c5c3a3f1ae8376f37a8cab82a

8月28日下午,在武昌区文明路的湖北省检察院宿舍小区,记者来到95岁的胡子平家中,一进门,就看到电视里正在播放新闻。

他的女儿胡琼告诉记者,父亲虽然听力大不如前,但是每天看电视关注国家大事。

胡子平1930年2月出生于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1945年4月,他在山西省平定县参加抗日战争,任平定县七区区公所通讯员。1948年南下,他先后在中原区、华中局、中南局任职。1955年9月,他到湖北省人民检察院工作,为湖北法治建设辛勤耕耘。

“小时候,家里很穷,吃不饱穿不暖,我就给地主放牛,吃了很多苦。”胡子平回忆,因目睹日寇恶行,渐渐有了参军保家卫国的念头。

1945年,他在平定县参加革命。有一次,作为通讯员的他要突破鬼子封锁线送秘密信件。胡子平还记得,有次被鬼子截住搜身,他拔腿就跑,子弹反弹打在腿上,鲜血直流,但他当时只有一个念头:信绝不能落到敌人手里。她的女儿胡琼告诉记者:“爸爸腿上的疤,至今还在。”

1948年3月15日,18岁1个月的胡子平入了党。他说:“这个入党日期我记得很清楚,在那之前,我曾多次提出入党,都因不满18岁没有被组织批准。”1955年,他到湖北省人民检察院工作,历任省检察院刑事检察处副处长、法纪处处长、检察员,主要负责重建后的人事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1991年,胡子平离休后,离职不离岗,始终关心关注湖北检察事业的发展,积极为检察工作高质量创新发展建言献策。他注重薪火相传,充分发挥和运用自身工作经历和经验,多次为青年干警授课,话传统、讲精神,使青年干警在伟大抗战精神的激励下不断前行。

目睹和见证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胡子平老人感慨万千:“看到国家越来越强、湖北越来越好,我打心眼里高兴。希望年轻人能铭记烽火岁月,一代代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

(长江日报记者耿珊珊 海报设计:张莉)

编辑:李肖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