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徐静 通讯员 肖宇飞 冯倩钰)市委六届十次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全省科技创新协同区。当前,全市上下正以“创一流、争第一、干唯一”的昂扬斗志,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奋力打造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科技创新中心。
围绕全会提出的“建设全省科技创新协同区”,首先就是要落实科创引领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位于十堰工业新区的湖北湘泰立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这几年每年以10%的营业额稳定增长,这背后离不开科技创新的驱动。
湖北湘泰立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智介绍,全会指出,落实科创引领战略,这一战略也符合公司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公司计划在3到5年内投入5000万元,开发新能源轿车电机轴产品,公司也在引进新的科技人才,力争2026年实现产值和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
科技创新是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提升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全会指出,力争到2030年,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左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500家,基本建成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这为我市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工作定下了基调,指明了方向。
市科技局规划财务科科长耿蕾表示,将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锚定建设全省科技创新协同区目标,培育高水平科技创新主体,加大产业技术攻关力度,强化科技金融服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到2027年,全市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到2030年基本建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科技创新中心。
全会明确,要构建高水平科技力量矩阵。十堰创新实施“离岸科创”模式,破解本地高端资源不足的瓶颈。7月初,十堰(武汉·光谷)离岸科创中心正式运营,太始科技等7家企业入驻,很快他们就在武汉组建了一支专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团队,致力于“素问医疗大模型”的开发。
太始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亮介绍,“素问医疗大模型”犹如一位不知疲倦、博览群书且经验丰富的AI医疗助手,对医生而言,它如同一位高效的“智能副手”与“全能知识库”,对居民来说,它则是一位贴心的“个人健康管家”。
该离岸科创中心将通过研发在武汉、转化在十堰,孵化在武汉、落地在十堰的“飞地模式”,实现汉堰两地资源互补、优势叠加,便于企业把握最新技术趋势、接触多元创新思想和产业生态资源,培育发展十堰特色产业链。
赵亮表示,市委六届十次全会特别提出,要大力建设离岸科创中心,这让企业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太始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将借助武汉科创资源,提升创新质效,将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十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目前,十堰已在上海、深圳、武汉等地成功建立离岸科创中心,“飞地创新”模式成效初显。市科技局正与郧阳区、经开区及有关市直单位紧密配合,加快推进北京、西安离岸科创中心建设。
市科技局对外合作科副科长雷恒表示,将充分发挥离岸科创中心研发试验、科技孵化、成果转化、招才引智、招商引资等功能,聚集科创人才服务本地企业创新研发,吸引优质企业入驻孵化,招引域外企业产业化落地,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十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实验室体系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支撑。在武当特色中药实验室,科研团队正聚焦道地药材开发攻坚,为武当特色中药有效利用和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武当特色中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汪选斌表示,将连续举办武当国际中药论坛,在国内利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汇聚全国专家,为武当中药的研究开发出谋划策,把实验室建设成全省一流的实验室,为十堰市的生物医药产业提供智力支持。
当前,科技部门正紧盯“一主四优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重点实验室、科研机构、高校、科创企业等创新力量向产业聚焦,提高科创实力,释放发展新活力,以十堰节点之为服务湖北支点建设。
市科技局科技发展科科长杨泽华表示,以“创一流、争第一、干唯一”的精神要求,聚集全国一流的科研人才团队,把高能级平台做实做深,推动已有的省级重点实验室、产业研究院数量都争取达到10家以上。
科技部门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全会精神,完善多元研发投入体系,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争取固态电池、智能农机项目纳入全省“尖刀”攻关计划,力争到2030年,“中国好技术”达到100项,居全国地市前列。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程孝荣表示,全市科技系统将进一步站位支点建设大局,全面对标,主动提标,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持续升腾“三个一”精神,全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为全市经济总量突破3000亿元和4000亿元大关贡献科技力量。
编辑:陆兴敏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