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晚,“武昌鱼杯”第三届湖北省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总决赛在汀祖镇闭幕。经过6天45场巅峰对决,东道主鄂州武昌鱼一队成功夺冠。
场上球员因激动而落泪,场内外粉丝为胜利而欢呼。来自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重庆的22支乡村代表队360名运动员,用篮球架起跨省对话的桥梁。
激情篮球、可口美食、美丽风景……这个初秋,我们在“村BA”比赛现场和场外,在呐喊声、加油声、烟火气中,体会一颗篮球的力量。
体育搭台
小篮球转动大经济
在丁坳村运动中心的“一村一品”展销区,双丰农庄的吴老板忙得脚不沾地。“水果每天都卖断货!”他抹着汗笑道。
这个由废弃选矿厂改造的2.37万平方米赛场周边,30多个特色农产品展位构成了临时集市。鄂州武昌鱼、吴都“土茅台”、吴三鲜鱼丸等特产通过“线上带货+线下试吃”模式走向全国。
“赛事经济”的溢出效应令人惊喜:比赛期间,汀祖镇新增餐饮、保洁等就业岗位300余个,带动农民增收超50万元。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融合。鄂城区紧密结合“大地流彩·鄂城乡村文化振兴示范区”建设,打造“观赛+文旅”体验路线——打造篮球主题文创街景,设置文创产品展区,开发“村BA”定制篮球、运动服饰、纪念币等文创产品。同时推出“武昌鱼”专属文旅礼包及以“吴王古城”“观音阁”等鄂州地标为符号的文创产品。通过农文体旅深度融合,既宣传地方文化,又创造经济价值。
8月以来,汀祖镇客流量明显增大,比赛场地周边民宿入住率达95%。“借着篮球赛热,今年来我们岳石洪村旅游的人也更多了,村里的土鸡土菜现在供不应求。”岳石洪村党支部书记程宏说。
位于汀祖镇集镇中心的王寿村,赛事一周的农家乐收入相当于过去一个月的收入。
“我们算的是综合账。”鄂城区委书记夏鑫表示,“通过赛事引流,预计带动农文旅消费超千万元。”
文化铸魂
乡土情怀的现代表达
“打球像武昌鱼——滑不溜手,跳得高,冲得猛!”机器人“鄂小鱼”的方言互动引发阵阵欢笑。这个以武昌鱼为原型的吉祥物,与威风锣鼓、雕花剪纸等非遗展示共同构成文化符号矩阵。
赛场上,鄂州籍选手王骋宇的10号球衣成为焦点。这位从汀祖镇石灰粉球场走出的“湖北球王”,如今带着SCBA全国体育院校联赛得分王等荣誉返乡效力。“篮球是汀祖的传统,我们要向前顶上。”他的成长故事被制作成先导片播放,激励着镇上的年轻人。据统计,汀祖镇现有篮球场125个,每年自发组织的村级联赛吸引上万群众参与。
数据显示,鄂城区已新建7个全民健身工程场地,38个“贫困村文体活动中心”。硬件升级带动更多群众加入——如今,全区10个乡镇、107个村,湾湾组组都有舞蹈队,其中广场舞队伍近千支,参与群众5万人以上。
“真正的乡村,无需滤镜自带热搜体质”。朋友圈里铺天盖地的“加油汀祖!”、“武昌鱼必胜!”评论区鸡血十足。文化认同在一场场赛事的传播中实现村与世界的连接。哪怕是远在外地的汀祖人,刷到直播,都忍不住心里小激动:“那是我小时候练过投篮的小广场!”
“村BA”中,老百姓有了牵头人,有组织、有策划,各村年轻人、小孩、老人都动起来,小朋友自学擂鼓、年轻人编起说唱、阿姨们载歌载舞、球迷们敲响不锈钢盆声浪……村头巷尾都染上了体育精神的热烈,乡村文明在体育语境下创造性转化。
治理创新
体育精神重塑乡村共同体
每天凌晨五点,丁坳村民们已开始打扫球场。“孩子们训练不能耽误。”村民议事会成员们,自愿承担了赛事期间的场地维护工作。
“政府引导+村民自治”,是鄂城区基层治理新路径的探索。赛事筹备期间,当地通过乡贤理事会动员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整合各类自治组织形成合力,成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活教材。
“文明不是外来的,是我们内生的。”丁坳村村委会主任李从璧说,“办这样的赛事不是图一时热闹,而是真正让党组织在百姓身边种下信任。你瞧,每办一次大型活动,村民对这份归属的认同感就能再浓一层。”
为实现全民参与,近年来,鄂城区还通过举办培训班、选派人员参加上级培训等方式,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人才。目前,汀祖镇拥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00名,各类体育人才1000名,他们活跃在各个村、湾(社区)和健身场所,为一万余名群众提供科学的健身指导和服务。
同时,鄂城区采用“一村一企业”模式,引进企业赞助与帮扶乡村。他们还创立了“一元一球”公益模式,即每投进一球,企业捐赠一元钱用于乡村建设,这种创新模式将体育赛事与公益事业有机结合。
终场哨响,球场灯光渐暗,那些因篮球而联结的故事仍在继续——鄂州已着手申报丁坳村运动中心为省级运动公园,并规划青少年篮球培训体系。武昌鱼剪纸灯、球星卡等衍生品的开发,“村BA”IP将持续升值。
如王骋宇在采访中所说:“我们打的不仅是比赛,更是乡村的未来。”在这场没有旁观者的乡村振兴实践中,小小的篮球正在撬动产业变革、文化复兴、治理优化的系统工程,绘出新时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和美画卷。
(鄂州融媒全媒体记者 曹彦)
编辑: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