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武汉突围——大城奋进•武汉“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实践①

时间:2025-09-09 13:27 来源:大武汉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编者按】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湖北武汉厚望如山、委以重任,省委要求武汉择高而立、向上而行,努力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

“十四五”以来,全市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定不移把总书记殷殷嘱托变为武汉生动实践,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在发展方式、发展路径、发展动力上探索创新,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

2023年,武汉GDP站上2万亿元新台阶;今年,武汉GDP总量首次在上半年突破万亿元,实现城市能级增速新跨越。

当前,武汉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今日起,《长江日报》推出“大城奋进•武汉‘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实践”,展现近年来武汉以转型发展推动支点建设的奋斗历程。

历史上,产业革命的小火苗,最初都是从“新”开始——新点子、新想法、新念头,或者一闪而过的新灵感。

在武汉,你可以看到或正体验着这样的“新”场景:无人机全自动巡飞参与城市治理,脑机接口助瘫痪者重新行走,人形机器人即将批量上岗,车规芯片突破“卡脖子”加速量产……

牢记嘱托,从“新”出发。“十四五”期间,武汉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加快转型突围,新技术、新产品加速破圈,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加速建设,一个更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正在涌现。

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是新时代武汉需要主动作答的命题。

“十四五”期间,武汉找准优势,以发展“实验室经济”探索作答——支持领军企业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创投基金等各类主体,组建11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开展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等攻关和产业化应用。

科研设备不再“睡在实验室”,而是真正走进市场。在光谷,华工科技的晶圆切割装备,依托九峰山实验室的超净工艺平台完成关键验证,加快全国产化进程。运营两年多来,九峰山实验室已吸引30多家创新企业在其周围聚集,总估值超过百亿元。

“两张皮”现象在融合中逐步破解。在汉央企中国信科联合东风汽车,联合研发的DF30车规MCU芯片,已进入量产前验证阶段——这是国内首颗全产业链国产化的高性能车规级芯片。

坚持需求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不断迸发新成果。

长飞光纤实验室里,头发丝般的空芯光纤颠覆传统——空气替代玻璃传输信号,为智算网络和分布式大模型提供中国方案。

光迅科技、华工正源等一批武汉光电子信息企业,创新成果领跑全球。华工正源1.6T硅光高速光模块,完成从单一出口到“硬件+软件+解决方案”的全产业链出海。如今,他们已将视野瞄准6G与机器人新赛道。

1976年,南望山脚下拉出中国第一根石英光纤。“十四五”期间,武汉已是全球最大光纤光缆生产基地,2024年产业规模达7566亿元,正加速冲击万亿元集群。

推动优势产业聚链成群,近年来,武汉以突破性发展五大优势产业为重点,实施新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

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正在彼此交织、互相赋能。

格创东智的工业智能平台落地TCL华星,生产流程识别速度比人快5—10倍,准确率超90%。传统产业与新动能在此有效衔接。

梦芯科技研发的全球首款北斗优先全频点高精度芯片,搭载AI定位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无人机、智能驾驶。2025年,全市北斗产业规模有望突破800亿元。

智能网联汽车方面,武汉已建成3487公里智能道路,自动驾驶里程超6900万公里,居全国第一。在军山新城,无人驾驶巴士自如穿行,暴雨浓雾中依然精准感知道路。

从17米光纤到万亿元产业雏形,依托“光芯屏端网”优势,武汉抓住AI与集成电路的迭代机遇,在13个未来产业细分赛道持续布局。

新饭碗,锻得硬。

创新,从来不是凭空长出来的“新”,“旧事物孕育新事物”的实践,在历史长河一直上演。

何为旧?何为新?记者来到位于青山的武汉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钢有限)。

这里,“一米七”轧机曾是中国钢铁工业现代化的象征。半个世纪后,这片土地再一次写下“全球之最”——0.1毫米无取向硅钢项目正式投产。薄如纸,却是新能源汽车、电机、压缩机的关键材料。

钢厂还是那个钢厂,但厂房变绿色,钢卷变轻盈,工艺变智能。

新厂房里,40余台智能小车穿梭往返,“钢卷不落地”的物流模式高效运行。全厂采用十余项全球首创技术,自主研发的“5G+智慧管控平台”,让传统钢卷堆叠和轰鸣吊车不见踪影。

武钢有限硅钢部新能源无取向硅钢分厂厂长唐爽告诉记者,目前工厂正处于爬坡期,但已经具备全品种生产能力,产线稳定性和扩产空间都在加速增强。

这是从传统优势中长出的“新”:武钢有限早已布局5G+铁钢界面智慧管控平台,如今年产55万吨高等级硅钢的产能,能满足全国三分之一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每年减少碳排放400万吨,相当于36万公顷森林的吸碳量。

不只是钢卷更轻盈,在武汉第一大支柱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燃油车遇冷,新能源车接棒。传统行业加速向“新”,稳住基本盘。今年上半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6.6万辆、同比增长16.5%。

新产业的壮大,也带动了上下游的协同:芯片企业为“车谷”提供算力支持,武钢有限的特种钢反哺本地高端装备制造。新动能与传统产业形成“双向奔赴”,互为支撑、互相成就。

数字最有说服力:今年上半年,武汉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7%,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4.6%。代表产业升级方向的产品产量飙升,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老饭碗,端出了新味道。

厚培创新的土壤,营造创新的氛围,才能激发和打开一个更大的未来。武汉孕育、鼓励、催生创新,绝不盲目追逐“风口”。

立足本地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找准前沿突破点,“十四五”期间,武汉超前布局13个未来产业细分赛道,积极创建未来产业先导区。

看人形机器人,武汉及都市圈五城串起150公里产业带,7家整机企业冲刺量产,85%的关键零部件实现本地配套。以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为圆心,近百台机器人在超市、餐厅、工厂、实验室等场景展开训练,“十八般武艺”逐步掌握。

华中科技大学丁汉院士团队核心成员赵兴炜教授直言:正是武汉的“赛马机制”,政府提供政策与资金扶持,推动了产业快速进步。今年,其团队研发生产的荆楚系列人形机器人将批量上岗。

看脑机接口,武汉协和医院脑机接口医工融合病房外,双下肢瘫痪1年多的患者戴上无创脑电帽,通过大脑意念驱动外骨骼机器人,完成自主“行走”,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走进现实。

这一成果,得益于“武汉协和医院—衷华脑机院企联合实验室”。此前,衷华脑机率先研发出全球领先的6.5万通道双向侵入式脑机接口系统,一举打破国外在高通道脑机接口技术上的“天花板”。科研到临床,武汉在多条技术路径上同时探索。

创新不是狂想,而是找准症结,一步一个脚印,直至水到渠成。

2024年,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30.4%,提前完成“十四五”提出的28%目标。到2027年,未来产业营收规模预计突破千亿元。从机器人到脑机接口,这些“硬科技”的突破,正是新质生产力的最好写照。

“在武汉的创新体系中,各个‘零部件’都非常优秀,闪闪发亮。” 在深圳市源创力离岸创新中心总裁、武汉科技咨询委员会委员周路明看来,武汉是国内最早抓住“应用端创新”趋势的城市之一,把科研成果和市场需求紧密扣在了一起。

2023年,武汉GDP跨上2万亿元台阶;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增长5.5%,城市创新能级实现历史性跨越。其中,人工智能、商业航天、工业母机等产业规模增长20%以上。

从粗放走向精细,从钢铁走向智造,从传统走向未来。“十四五”行至终程,武汉用一份厚实的答卷,证明了自己的转型之路。

未来仍有险滩;但武汉,已在创新的坐标上,站稳重心。

(长江日报记者汪甦 高萌 蔡欣星 制图:张莉 胡欣)

编辑:陈琦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